2015-05-06
第三届北京农业嘉年华落幕,历时51天,火爆更胜往年 “好玩儿”农业引来118万游客
第三届北京农业嘉年华刚刚在昌平落幕。51天会期里,118万游客走进“金玉粮缘”、“蔬情画意”、“桑蚕织梦”等各具特色的展馆,体验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魅力。
农业嘉年华连续3年举办,火爆程度一年胜似一年。今年清明小长假,甚至创下了单日9.5万人次的客流高峰纪录。
一个农业会展,缘何能赚得如此高的人气?一个多月来,记者多次走进农业嘉年华,探寻其背后的奥秘。
科技+创意点亮新奇“农业秀”
一棵茄子秧,既能长茄子,又能挂番茄,还能结出一串串小辣椒?这听着有点儿异想天开。可在本届农业嘉年华的“蔬情画意”展区,就有300多株这样奇特的“三合一”植物。
“这叫‘一茄多果’。”农艺师谭保林是这项技术的发明人,“把番茄和辣椒幼苗嫁接到野茄子秧上,养护得好,就能同时结果。”三种果实,炒炒就是一盘菜,老谭因此给自己的新发明起了个有趣儿的别名——“地三鲜”。
不只一个“地三鲜”,颠覆人们对传统农业认知的新鲜玩意儿,嘉年华里几乎随处可见——
红薯本该长在土里,可这儿的却像葡萄一样,一嘟噜一嘟噜高高挂在廊架上;
草莓驱虫不用打药,通上电就能逼退所有害虫;
生菜、紫苏、香菜,全都站在架子上长,远远一望,好一片壮观的“蔬菜森林”……
这些高科技,别说城里人了,有务农经验的“老把式”们,看着也觉得新鲜。
景儿也奇特。用一颗颗金黄的玉米粒儿粘贴起来的“壶口瀑布”;西兰花、茄子、生菜做枝杈的风景树;莲雾、火龙果堆叠起来的小狮子……农味儿十足的创意景观有200多处,无一不是拍照热门地点。
“科技+创意,农业嘉年华年年都有新看点。”组委会负责人介绍,在这里,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它还有生态功能、休闲功能、展示功能,嘉年华让市民看到了农业好玩儿、五彩斑斓的一面。
体验+互动农活儿里唤起乡愁
有的看,还有的玩。摇蜜桶、DIY蜂蜡皂、磨面、脱粒、酿酒、养蚕、缫丝、打年糕、压饸饹……本届农业嘉年华,各场馆的互动体验活动加起来有200多项,是举办三届以来最多的一次。
“前两届静态展示项目比较多,后来发现,来参观的游客很多都带着小孩儿。小孩子天性好奇,看见好玩的菜啊、果啊,都爱上去摸,还有摘的、拽的,拦也拦不住。”组委会工作人员说。
因为“拦不住”,前两届嘉年华拇指西瓜“丢娃”、兰花花瓣被毁、草莓果实被摘的现象时有发生。
不过后来,组委会醒过味儿来了:嘉年华,不就是让人来玩的吗?这不让摸,那不让碰,怎么玩得尽兴?
琢磨“玩”的学问,营造“玩”的氛围,本届农业嘉年华在每个场馆都开辟了互动体验区。在最受欢迎的“金玉粮缘”馆,周六日4台玉米脱粒机连轴转,小朋友们排着长龙般的队伍挨个儿上阵体验,一天脱下的玉米粒达3000斤。3台小型石磨,一天磨出的面粉近400斤。刨木头、锯木条的木匠活儿体验也受到孩子们欢迎,开馆51天,刨子刨坏了8个,锯条不知道换了多少根。
在小朋友眼里是好玩,在中老年人眼里,堆着金黄玉米垛、挂着大红辣椒的农家院儿,脱粒、磨面、缫丝等传统农活儿,醋坊、酒坊、年糕坊等仿旧店铺,洋溢的却是满满的乡愁味道。
“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的村口。”70多岁的韩咏生老爷子,坐着轮椅让儿子推着来了两次,怎么也看不够。
门票+采摘嘉年华带火草莓园
逛完展馆就算完?不。福利在后头。市民购买一张全价门票,在展馆内就可以兑换一盒昌平草莓,或者一张价值20元的采摘券。凭采摘券可到昌平5个镇近3000座草莓大棚享受采摘之乐。
这就是昌平区政府独具匠心推出的“草莓票香”活动,在延长市民游玩时间的同时,也让农民谋求玩的财富。
“服务市民,富裕农民,是举办农业嘉年华的主旨所在。”昌平区有关负责人说,昌平有1万座草莓大棚,3500多户草莓种植户。举办农业嘉年华的3月至5月,正是大棚草莓的盛果期。政府搭台办嘉年华,把市民吸引来了,再用门票做杠杆,把市民请到农民的采摘园里来。
今年3月14日至4月12日,凭门票品尝、采摘昌平草莓的游客达17万人次,带动周边草莓园采摘收入达到1.58亿元。展会期间,周边各民俗旅游接待累计实现收入9300万元。展会总计实现产值3.03亿元。
连续3年举办,农业嘉年华在昌平办出了规模和品牌。本届嘉年华,不仅普通游客纷至沓来,还引来了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200余批次的政府考察团;法国、荷兰、韩国等7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参赞也纷纷到这里参观。
“这也是融合农业的魅力所在。”昌平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农业嘉年华集科技展示、文化创意、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会展农业的崭新形态,它融合了农村与城市,拉近了农民与市民的距离,展示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图景,“昌平要把农业嘉年华打造成北京融合农业的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