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3
大兴青云店:百年大集寻年味
【开栏语】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锅肉;二十七,宰羊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老北京的过年顺口溜中,年味热烈而隆重。
不知从何时起,北京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北京的春节没劲儿了。穿梭在高楼大厦间,哪里才是“北京的年味”?
鞭炮要响,饺子要香,过年要喜气洋洋。逛大集、挂灯笼、拍张全家福……新京报将通过这一系列“寻找北京年味”报道,与你一起寻找北京春节的乐趣与韵味,寻找久违的激动和欢喜。
大红灯笼挂上了树梢,红纸烫金的春联铺满了地面,传统的茶汤面、炸咯吱、卤水豆腐铺前排起了长龙。昨日,有着百年传统的青云大集开集,置办年货的人潮从四面八方涌来。
手工元宵一卖三十年
早上7时许,电动三轮、平板车就载着满车年货轰轰隆隆开来集市,摊贩们熟练地将麻袋里成捆成捆的年货摆开。阳光渐渐刺眼,温度也逐渐上来,人潮开始出现。8时30分许,从南六环出来驶往青云大集的道路就开始拥堵,公交车上挤满了人,一些自驾车携家带口来赶集。
比起赶集的人,摊贩年玉青起得更早,早上5点就开始碾磨江米,磨好才能做手工元宵。芝麻馅料压制成小块,放在铺满江米粉的竹筐中,撒一次水、铺一层粉,如是反复四五次,中间不停晃动竹筐,小小的馅料变成圆滚滚的元宵,年玉青就里三层外三层地穿上大棉袄出门了。
到了集市上,她又套了件白围裙,生怕沾染了吃食。她喜欢这么介绍自己,“过年的年,青云店的青”。55岁的年玉青是地道的青云店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父亲就摆摊卖传统糕点,村里刚开始有供销社时,年玉青的父亲就把小摊入股到供销社,后来又把做糕点的手艺传给了年玉青姐弟。她的摊位上,传统的茶汤面、炸咯吱、江米面、手工元宵最受欢迎,一个早上能卖百余斤。
赶集人寻找儿时味道
“嘿,茶汤面!”57岁的李玉兰是大兴安定镇人,昨日她和嫂子杨子兰带着孙子一起来赶集,看到传统老年货,妯娌俩相视一笑,穿过拥挤的人潮,蹭到了年玉青的摊子来。“是小米磨的嘛?别是玉米啊?”李玉兰拖着长长的京腔问起来,顺手捻起一点面闻闻。年玉青笑着说,“吃的都是回头客,不能冤人家”。
李玉兰回忆,过去日子苦,早餐就是一大锅稀粥,吃了一年粥,谁都想换换口味,于是老人们年下就会做茶汤面。大石磨在院子里支好,擦干净,有牲口的用牲口,没牲口的就壮劳力上场,黄灿灿的小米顺着磨盘撒下去,大人们一圈圈地推磨,那时还是小孩子的李玉兰们就在边上等着。等磨好了,就敞开晒干,早起谁想垫垫肚子,拿大茶碗盛一点点面,用滚烫滚烫的开水顺着碗沿冲下去,搅匀了就成,有点类似现在的速食品。
在老一辈眼中,就是这碗热乎乎的汤水,既透着谷物清香,又远胜于一碗小米粥。喝下去,浑身暖洋洋,就着一碟咸菜,清清爽爽,正好与中午正餐的大鱼大肉区隔开。只可惜,按她们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得欣赏,“愣说这是一碗糨糊”。说完,妯娌俩哈哈一笑,拥着人群往前继续赶集。
“老作坊”吸引城区市民
除了年玉青家的传统糕点外,大集上的年货应有尽有,刚屠宰好的猪牛羊随处可见,青菜也都是周边农户从自家地里现挖的,还带着湿润的泥土。由于是百年大集,很多摊位都是祖传的老行当,索性直接以自己的姓氏作为招牌,比如秦记豆腐。
秦记最小的“当家”秦唯唯21岁,十多年前他和姐姐就跟着父亲秦五兵在此练摊。按他说,这里是真实的“舌尖上的中国”,走的就是传统范儿。十多年来,他印象中,最远的顾客从城区亚运村赶来,为了吃上一口卤水豆腐,有的人用纸盒捧着,有的拿桶拎着回家。
昨日,家住方庄的周子英一家就专门驱车来赶集,比起在城里超市置办年货,传统大集说说笑笑、能砍价能比货,所有过年用的能一站式采集。周子英老伴的话就是“北京味什么味,大集就是正宗的北京味”。
据商贩们介绍,青云大集逢农历二、七为大集,四、九为小集,除了昨日,春节前还有二十七(2月15日)、二十九(2月17日)两个集,但因最后两个距离春节太近,又称“穷汉子集”——即临到除夕了只有钱买点必需品,因此昨日几乎是最热闹的。
■ 说年味儿
新京报:你记忆中“北京的年味儿”是什么?
市民年玉青:过去生活条件都不好,平时也吃不上大鱼大肉,一到过年就能吃上了,小孩们也能穿上新衣服,老老少少都去赶集,那才真是人山人海,根本挤不动。
新京报:春节期间家里有没有传统的习俗、活动?
市民年玉青:大家伙都知道的就是贴对子、办年货,像我们做小买卖比较忙,也就是鸡鸭鱼肉都备上。但其实再早些时候,讲究的人家就是把院子里都扫干净,用芝麻秸秆铺一条小道,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我爷爷家那时候就是。
新京报:你觉得怎样才能让“北京的年味儿”更浓?
市民年玉青: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来嘿,一家老小吃顿团圆饭,热热闹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