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2

市农研中心召开农民丰收节活动交流研讨会

10月11日,市农研中心(农经办)在密云区溪翁庄镇金叵罗村召开了首届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交流研讨会。市农研中心党组成员、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刘军萍,市农委协调联络处调研员范子文,溪翁庄镇党委书记晁怀新,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和北京市农产品产销信息协会负责人出席会议。各丰收节活动主办方、参与方代表,以及专家、媒体代表约30人参加会议。

今年9月23日,是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市农委的统一部署下,北京市推出了30项重点庆祝活动,其中市农研中心依托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北京市农产品产销信息协会主办了“金色北京大市集”;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指导(协办)了密云区“溪翁庄2018农民丰收季暨金叵箩第五届开镰节”、通州区“金色北京•醉美田园”庆丰收、顺义区“欧菲堡文化艺术节”三项活动。海淀区首届丰收节暨第17届金秋田园体验季、顺义兴农天力农业园“收获金秋•梦回田园”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和成效。上述6项活动的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做法和成效,也交流了策划、组织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金色北京大市集”取得了26万余元的销售业绩;“溪翁庄2018农民丰收季暨金叵箩第五届开镰节”引入城市运营团队,在三天活动期间接待了上万名市民,门票收入20余万元,带火了全镇的民宿。城乡优势资源的互补,流通与农业、科技与农业、设计与农业、艺术与农业在丰收节当中碰撞出灿烂的火花,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动注脚。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分享了“教授下乡共庆丰收节”的心得。他认为,全社会必须要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农民丰收节以农民为主体,但绝不是农民自己的节日,它一定是城乡融合、城市人参与和关心农民的节日。北京市的几项活动,都是着眼于城乡融合,用各种手段吸引城市人下乡,将中国农民丰收节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今后要逐渐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全社会为“三农”做贡献的节日,形成一个稳定的城乡交流惯例和机制。中国社科院魏翔副教授认为,京郊农业目前的附加值还相对较低,丰收节要宣传推介的不仅仅是农产品,还要推介农民中的大师,农村中的大师,形成乡村的“大师经济”。

范子文提出,农民丰收节搞活动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丰收节与休闲农业产业、农民与市民的关系、单体活动与整体活动的关系。对下一届农民丰收节,他提出参与主体多元化、宣传推介系列化、营销服务质量化三条建议,希望丰收节能成为城乡统筹的抓手、城乡对接的突破口、新业态培养的载体和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模式。他表示,按照中央的精神,丰收节活动要下沉到基层举办,市农委今后在公共服务方面,会为各个活动举办方提供更好的支持与服务。

研讨会始终在热烈而坦诚的氛围中进行。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要有仪式感、体验感、艺术感、文化感,要通过几年的努力,久久为功,最终沉淀下来成为新农业文明的文化符号,像春节、中秋节那样真正成为全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中国农民丰收节不能只有锣鼓喧天的形式,应该是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是一个“粘合剂”,是推动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的年度“大考”和高潮。

刘军萍对这次座谈会给予高度肯定。她说,听完大家情感真挚的分享,感觉大家既有政治敏锐性,又有捕捉市场的能力,还有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情怀,对北京的特殊性有认知,对自身的事业有认知,对搞好今后的丰收节活动充满信心,对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她指出,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对于“三农”工作有重要意义,丰收节活动是一个聚焦点,要发挥其辐射作用,推动城市要素下乡,推动认识水平提升。明年的农民丰收节,要围绕首都核心功能,依靠文化、艺术、科技等要素的注入,从理念引领、功能挖掘、热度宣传、品位提升等方面继续努力,在创新的时代,用创新的思维,建立起创新的机制。

 

(资源区划处、信息中心)